查看原文
其他

冯小刚与天上的歌

2016-09-27 一粒灰尘*陈博雅 知音驿站

提起大名鼎鼎的冯小刚,无人不知,家喻户晓。他是中国电影界著名导演、编剧和演员。在业界享有贺岁片之父的美誉。其导演过的电影票房超过二十多亿,是中国内地最具电影票房号召力的导演之一。佳作硕果累累,事业蒸蒸日上,获奖无数,连续获得中国三届百花、一届金鸡最佳导演奖。中央电视台二零一四年春节联欢晚会总导演......


一粒灰尘以前看电影,涂的是一时之快,却不知佳作是那样的来之不易。冯小刚曾为电影《一九四二呕心沥血运筹帷幄了十八年之久,万事俱备就来到河南当年遭遇饥荒的地方考察场景。当两饱经风霜的当年饥荒幸存者来到他面前,他如获至宝。变得平易近人的冯导当他到这两个人与众不同,特别是喜乐满怀,就百思不解的问他们喜从何来?苦了大半辈子快走到人生尽头的老人毫不隐瞒的说出了他们喜乐的秘密所在。


因为,我们都是基督徒!好奇的冯导问:基督徒干啥?老人家答:将来上天堂幽默的冯导又问:上天堂干啥?他们回答得很干脆:上天堂喝凉水都饿不死看来,一九四二实在把人饿怕了!

目不识丁的老农民,特别是他们的基督教信仰,竟然让多才多艺的大导演叹为观止、大为震撼。

 

小敏也曾笑着说:“这就是没有文化的老百姓给大导演传福音”。基督徒又为冯导唱了《唱一首天上的歌》,冯导听后大为震撼,他此生第一次听到这么让人敞亮的天籁之音,觉得自己的心门敞开了、亮了。他也学会了这首诗歌,回立竿见影告诉剧组一九四二电影的片尾曲用这首歌。




高瞻远瞩的冯导,为什么要在一九四二满目疮痍的悲惨片段后,要加上《唱一首天上的歌》?“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不过一粒灰尘揣摩出这可能是一种巧妙的暗示和向往。耶稣说:“我就是生命的粮,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我的,永远不渴。”有耶稣就不会再有“一九四二”的饥荒了。



小敏创作的《唱一首天上的歌》冯导和剧组特别喜爱,但是歌曲的欢快喜乐太强烈,而一九四二电影内容又十分的凄凉似乎有点协调,于是请著名作曲家进行修改。当时,冯小刚在微博上写下“‘生命的河,喜悦的河,缓缓流进我的心窝。我要唱一首歌,一首天上的歌,头上的乌云,心里的忧伤,全都洒落。’《一九四二》片尾歌,歌词取自圣歌,震云整理,赵季平作曲,姚贝那演唱。好听。都对。”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p0331c20gsm&width=500&height=375&auto=0


大陆基督徒艺人孙海英留言说这首歌出自小敏的《迦南诗歌》。冯导因此确认并注明歌词出自:小敏《迦南诗歌》574首,有人传说他主动支付稿费人民币。

 

因着这首诗歌,特别是传奇的作者小敏,还有活出喜乐的基督徒们,潜移默化了冯小刚并走近基督信仰。小敏说,她当时给冯导、徐帆夫妇寄去《天歌2012——悉尼音乐见证会》DVD,里面有美好的福音信息以及孙海英、吕丽萍的演讲,同时祝愿他们被主得着。




冯小刚曾见证:“出国时见到教堂总会蒙生进去坐一会的愿望,因它宏大又安静.本人虽非信徒,但走进去坐下来,敬畏之心就被唤醒,甚至还会意识到自己罪孽深重.对比之下,每年去寺院感受却是满院子的人都在和佛做交易,您保佑我升官发财娶漂亮媳妇早生贵子行大运,我给您烧香磕头再塑金身.买卖做的一点亏不吃,许愿还愿一报还一报.”



著名导演冯小刚几年前的一条微博近日又被网友热转,不少基督徒和牧者也热心评论,盼冯导也能认识那位造物主上帝。一粒灰尘也想送给我们敬爱的冯导一节圣经:“凡在人面前不认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不认他。(太10:33)”承认是信仰的第一步,也有上帝的怜悯。主啊,怜悯我们!


他的这段经历也引来一位婚恋专家基督徒袁大同老师分享“我当初就是这样信的。在国外到了一个大教堂,一进去就被那万人高唱赞美诗的场面所震撼。全身不停地颤抖,感觉自己很卑微、不配坐在那里。那是我一生中头一次觉得自己是个罪孽深重的人。所以牧师一呼召,我迫不及待地站起来接受。当时什么都还没搞懂。但是我后来感到自己逐渐的变化。盼望冯导也能如此。”

 

而北京一位圣风牧师则从其经历中发出对“什么是真正的信仰”的思考。他认为,比起宗教更重要的是遇见真理,“基督教与佛教:冯小刚的内心感受与经历,让人思想什么是真正的信仰。真正的信仰不是我们的精神寄托或找到让我们更成功的拐杖,而是真实面对人生的终极课题时寻找到可信任的答案。比寻找怎样的“宗教”更重要的是遇见使我们经历重生的‘真理’。”

听了冯导的经历相信很多人都会有同感,教堂的恢宏与安静让人敬畏之心油然而生,转而听见自己来自良心的声音,意识到自己是在罪恶当中。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03310id6z5&width=500&height=375&auto=0

圣经《罗马书》中说,“上帝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已经显明在人的心里,因为上帝已经给他们显明。”人的灵魂有趋向造物主上帝的一面,渴慕祂的圣洁、公义和祂的爱,当人开始起敬畏之心,意识到自己的罪孽便离信仰不远了。但这不能成为终点,而当成为信仰的起点。祁望成千上万的慕道友也能从这里开始走入到上帝的里面,认识祂,悔改迎接耶稣基督这位真正的救主。

下面这段视频中,小敏在国际基督徒逢会上也提到了冯大导演:“在中国有一位导演,叫冯小刚。他拍了一部电影叫《一九四二》,他去我们老家去采风。一九四二正好是我们河南遭遇饥荒的年代,他遇到了基督徒,基督徒就在那个地方唱:生命的河,喜乐的河。他听了以后就特别的喜欢这首诗歌,后来就让这首诗歌作了《一九四二》的结尾曲。”请您欣赏!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03300qick4&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下面我们再数点一下冯小刚《一九四二》电影中的基督教元素有多少?


   《一九四二》这部炙手可热的电影风靡中外,在罗马电影节上荣获青年评审团最佳影片金蝴蝶奖以及意大利摄影家协会最佳摄影奖......《一九四二》面世,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够知道过去的历史。

   在影片中,有一位经常手拿十字架到处传扬福音的乡村牧师(传教士)。“他在逃荒路上用棉衣为小女孩堵伤口,并把《圣经》按在伤口上仰头祈祷,等来的却是炮火的一幕,实在是让人感动,让人震撼。因为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完全没有自己,完全舍己的爱。”神父安西满拿着十字架,救赎之意

   在冯小刚反复修改《一九四二》剧本的时候,这个剧本也反过来在修改冯导。他从易怒、易冲、玩世不恭,走路雄赳赳气昂昂,变成现在这样很少发脾气,容忍,稳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冯小刚对信仰态度也有所转变,从《非诚勿扰》中让葛优去教堂忏悔,多少有一点调侃的,到了《一九四二》,已经在很严肃的探讨另一个话题了。

   冯小刚说自己过去是坚定的无神论者,可现在他觉得不好说。“我确实觉得我们认识达不到的地方很多,还是需要有一点敬畏。”正因冯小刚生命有这样的改变,所以在《一九四二》中表现出一种救赎情怀。在这部看似残酷的题材中,牧师有一种舍己的救赎情怀,让影片结局看似悲剧,却不绝望。冯小刚认为“让老东家在最后拉起妮的手,继续往前走,这样就给人有了一种救赎的感觉”。

   尽管电影力图用最真实的镜头还原真实的河南饥荒,尽管徐帆、张国立这些演员都被要求忍着长达几个月的饥饿去拍摄电影,但冯小刚想要制造的,并非是绝望,而是希望。一心想在电影中传达出积极的态度。冯小刚自己解读说:“现在,我觉得悲悯是很重要的。我更看重的是一种救赎的感觉。”

   这种希望在冯小刚拍《集结号》时,演员张涵予想让谷子地死,他觉得这样他演的人物更悲剧一些。但冯小刚却不愿谷子地死去,就像他让《唐山大地震》中的女儿回来和母亲寻求和解,这是他近年来对电影中所传达的“希望”的直接表现。心态的变化,直接导致了冯小刚电影叙述语言和叙述角度的变化。如果说他曾经是个饱含幽默的批判者,那么今日的他更像个冷静的思考者。

   这种救赎、悲悯或许就如黑暗中的一盏灯引导冯小刚可以越来越接近生命的本质,记得当冯小刚在自己微博上推广这首改编过的赞美诗时,引来了很多基督徒留言。远牧师也为冯小刚祷告,希望他能认识主耶稣。愿上帝能够拣选冯导,早日结束他在探索路上的跌撞。

   寇北锁回忆,从洛阳东车站返回,冯小刚看到了一座基督教堂,马上让司机停车寇北锁的陪同下走进基督教堂。那时,教堂的牧师正在讲台上讲道,他俩坐在下面静静地听了一会儿。牧师讲道时,说了一句“这不是主的错”,这句话引起了冯小刚的注意。他们出门时,冯小刚一直在喃喃自语:“唉,这不是主的错,这不是主的错……”

   电影《一九四二》中,传道者安西满死里逃生,回到了梅甘神父所在的洛阳教堂,他问梅甘神父:如果主是全能全知的话,他为什么要让人们遭受如此多的灾难呢?既然主斗不过魔鬼,那世人还信主干吗?安西满向梅甘神父提出的问题是一个千古难题。彼时彼刻,冯小刚活学活用——“这不是主的错”,或许这个问题最好答案。

   为了了解更多的洛阳灾荒史实,冯小刚、刘震云专门邀请谭杰、寇北锁、寇北辰等人,在凯旋东路的九州宾馆召开了一场座谈会,大家各抒己见,气氛热烈而又肃穆。谭杰回忆说,冯小刚在座谈会上说:“艺术的最终归宿是爱,一个不关注生命的艺术家不是真正的艺术家。”

   ......


   还是让我们回到本初的话题吧,回到电影片尾曲《唱一首天上的歌》——在基督教赞美诗中,也在小敏的《迦南诗歌》内,以马内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